什么是业力?业力和疾病是什么关系?
什么是业力?业力的梵文是Karma,英文翻译为action,意思是去做或者去行,而业力的本义是行为的意思。
业力是控制一切现象的因果律。
比如疾病,这种特殊的身心现象也是被业力控制的。如果疾病是结果,那么产生疾病的原因就一定就是业因了。
一、佛教认为,“业力论”可以解释疾病的病因。
所谓“业因”就是行为成为结果的原因。大乘佛教认为,起心动念都会造业。
在《维摩诘经·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》中,大成就者维摩诘居士示现病相,现身说法:“处疾之法要先知病本。病疾之生也皆由前世妄想颠倒。妄想颠倒故烦恼以生。”
正是因为行为会带来妄念,所以“业因”就会借助身、语、意的造作而产生。当业因形成,它就会等待机缘,发展成为疾病。
现代医学关于病因的学说是不完备的。比如,疾病产生的原因通常包括“细菌传染”、“人体免疫力低下”、“生化指标不正常”等原因,但这种基于生物学的解释往往无法解释很多疾病的成因。
按照医学模式的维度,有生物-心理-社会-生态-宇宙五种维度,生物学维度的病原学只是其中之一。有的疾病,比如产后抑郁症等,更多的包含心理、机能等多种原因。
二、佛教说的旧业就是过去的行为
佛教把曾经发生过的行为称为“旧业”。 因果不虚,疾病都是旧业导致。
一个关于记忆的有趣证据来自生物学。科学家发现,没有大脑的单细胞生物“粘液菌”具备某种记忆能力。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,在对一种名为“多头绒泡菌”的粘液菌进行实验时,澳大利亚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生物会避免重复自己之前走过的路径,这一现象让科学家们开始怀疑这是否就是生物记忆能力进化的开端。如果连没有大脑的细菌都无法逃脱旧业,或者受其影响,那么更智慧的人类呢?如果承认细菌尤其是致病细菌会受到“旧业”的影响,那么现代医学也可以用佛学的“业力论”进行阐释。

三、承认业力论是信仰药师佛的基础
信仰药师佛需要承认“业力论”,因为这是解释疾病原因的关键。
比如对于妇科疾病,宫颈癌的病因可能是HPV感染,阴道炎的病因可能是霉菌感染,但根本上说,极少量的病菌并不会致病,而导致疾病的原因,一定是人的行为。是人的某些错误行为导致了病菌大量繁殖,产生疾病。而这些人的行为,无不起源于起心动念,起源于无明。
药师佛有十二大愿,在其中的第十一大愿,讲到哪怕是造诸恶业,只要“得闻我名,专念受持”,就能先享用“上妙饮食”,然后“以法味毕竟安乐”。可见基于药师佛信仰的医学实践,在正法的指导之下,就会具备消除恶业的功能。“治病求本”,一旦恶业消除,那么治病的效果就会自然呈现。
参考文献:
1、张澄基,佛教的业力论,《佛学今诠》上,P74,慧炬出版社,ISBN 957-518-014-3
2、《维摩诘经·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》释僧肇选,卷三,页七十九,大正二十,四零九中